“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周末和朋友Kathy見了面,我很驚訝也很欣慰。
相比一年前整日處于焦慮中的她,現在整個人都顯得灑脫了不少。
自從她辭職成為北漂一員后,就很少有她的消息了。
甚至沒過多久,朋友圈也只剩下一條冷漠的直線。
大家都以為她遇到了什么難事,擔心,卻又不敢打擾。
“關閉朋友圈,讓你們擔心不是我本意,但少了很多無用的寒暄,真的讓我覺得輕松了不少?!?/strong>
這點我深有感觸:
曾經總會迫不及待地分享各種生活細節,對點贊和評論樂此不疲。
現在卻懶得很,以至于朋友圈早已沒有了情緒。
有次在節目中,易烊千璽也談起自己:
“我的朋友圈只發風景,也不會抒發自己的情緒?!?/strong>
“僅三天可見”的功能上線后,他就立刻設置了這個選項;
甚至在準備高考那個時期,直接清空了自己的全部朋友圈。
當代成年人的現狀大概都是如此:
如果白天在集體中,總會不得已地被侵略生活,
私下生活,就不想被繼續窺探,更無心無力去了解別人的日常。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向來我屬性”。
意思是,人永遠是自己一個人活著的,跟其他人無關。
你一定有過這種感受:
親身的經歷,很難對別人一一訴說;
突如其來的無助,別人更幫不上忙;
無法感同身受的痛苦,更是很少有人能夠共情,慢慢也就懶得說了。
尤其是在朋友圈里,不再長篇大論,不再爭執不休。
有的也只是偶爾發送的幾張照片,一條音樂鏈接。
懂得都懂,不懂的也沒關系。
那天我看到一個視頻,電影院中都是成雙成對的情侶、朋友;
有位穿白色外套的姑娘獨自一人在角落坐著,顯得格外耀眼。
視頻的文案是這么配的:“你也想有個人陪在身邊吧?!?/strong>
我不否認有這種可能,但更贊同熱評第一的說法:
“你不知道她一個人過得有多爽?!?/strong>
關于我父親,一直有這樣的評價:
“對于潮流,爺爺可能像很多老年人一樣遲鈍;
但對于生活的熱情和初心,他卻一直在線?!?/p>
比起隨時隨地在朋友圈活躍的年輕人們,他更加自我沉浸。
一部老電影、一本好書、甚至只有一壺茶,
就能讓他度過一個非常美好且滿足的下午。
很多關閉朋友圈的人,也都是這樣:
不急于和任何人交流與分享,既來之則安之。
沒有機會時,就和自己玩,永遠首先重視自己的感受。
他們并不是對生活失去了熱情,
相反,在十分熱烈地擁抱當下。
更不是社交能力的缺陷,而是天賦。
如蔡康永說得那樣:“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因為他們把大部分的心力,拿過去應對真實的生活。
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p>
許久前,后臺有一位讀者問我:
怎么才能成為有魅力的人?
我反問他:你覺得什么是有魅力的人?
“按照自己的想法過?!?/strong>
我說,這就是答案。
當你開始花心思建立自己的世界,
也就不會耗費力氣在那些不必須的迎來送往上了。
這不但不會失去什么,反而會收獲更多穩住心態的能量。
曾有80后寫信給許倬云老先生,問他該怎么過上真正有力量的生活。
回信中這樣寫道:
“不隨波逐流,內心有定力,有主見,
使得你在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之中不翻船?!?/strong>
世人不知余心。
路過你的人也許會誤以為你只是一縷煙,
但你堅定自己的心中有一團火,這就夠了。
“在看”的你,應該活得比誰都精彩。
發或者不發朋友圈,都是你的選擇。而我想告訴你的是:別畏懼孤獨。任何親密的人都只是你生活中的盟友,最終這場戰役的將軍,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