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攀“窮親”,海門人用450天干出了別人幾千天也完不成的事
一年加三個月,對大部分地方大部分人來說不可能創造太大成就,因為畢竟時間太短。然而,正如海門本身的變化,海門在蘇陜協作對口幫扶勉縣中可謂“一年磨一劍”。11月
7日至8日,市委書記陳勇率隊考察勉縣,對“海勉對口協作”表示滿意,并再次提出要求,將工作推向縱深。
而作為漢中市政協副主席的勉縣縣委書記馬大勇對海門及其援陜干部頗為感激:海門對勉縣的對口幫扶是真情實意、真抓實干、真金白銀。
陳勇書記參加海門援勉企業項目投產儀式
細心讀者或已在媒體上看到,自2017年8月以來一年零三個月,我市對口幫扶勉縣已為其成功引進14個產業項目,總投資11億元,其中8個項目已投產或開業,而陳勇這次前往考察,又有三個項目集中簽約;489戶貧困家庭得到一對一精準幫扶,實現增收脫貧目標;多措并舉,使1830人達成就業,其中貧困群眾203人。
海門幫扶項目政力制衣有限公司車間
陜西省有關部門負責人前不久在勉縣召開的一次現場會上感慨萬分,450多天干出了人家幾千天也干不成的事,這里無疑是蘇陜扶貧協作的樣板區域。
顯然,業績的取得有海門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決策和整體運籌,有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更有勉縣黨政及各方面的密切配合。但其中大家也會發現兩個海門干部勤勉的身影。
他們是在此任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海門經濟開發區紀工委書記張松和在此任發改委副主任的海門市農資局副局長盛華。本文以下所記錄的文字僅是記者在勉縣采訪兩天里的所見所聞,難免掛一漏萬。
讓海門方方面面及幫扶干部親朋好友都成為“幫手”
記者在勉縣采訪,看到張松愛人季娟也在,以為她是來看望丈夫的,一問才知道,作為在我市教體局從事教研工作的培訓老師,她也來此掛職任教一段時間。近水樓臺先得月,張松的“特權”用到了這里,受到的是贊賞。也曾有朋友對他說,自己到艱苦地方工作,何必還讓家人來“遭罪”。他卻說,不把家人請來,如何說動別人。再說,他不以為來這里是“遭罪”,在這個特殊而又難得的平臺上更容易做出事情。
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海門有關區鎮部門有組織在此對口幫扶,并充當主力,聯絡組成員用個人資源發展項目成了“風景”。在已落地的項目中有4個與張松、盛華“沾親帶故”。興達貝妮夢總經理施邁是張松朋友,張松有心邀請他去勉縣看看,施總心領神會,在看也沒有看的情況下就先把投資的事定下來,他說,作為生意人首先為賺錢,可身上也該有比賺錢更“可貴”的東西,他是沖著事和人來的?,F在,他已在那里開辦了1000多平方米的家紡專營店,成為當地業界“龍頭”。恒定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含萍是張松愛人的閨蜜,經幾番推薦,黃含萍一年內在此開了三家扶貧工廠,雖說一開始企業贏利有難度,但讓黃含萍頗感欣慰的是解決了100多人就業問題。政力制衣公司合伙人劉巖業是盛華的親家公,受邀考察后在此建起了8條服裝生產線的加工企業,用工達200多人。從事小龍蝦養殖的中奧企業負責人孫文榮同樣是張松朋友,他被張松參與制訂的招商引資政策所吸引,把龍蝦養殖搬到勉縣,還辦起有一定規模的碧水灣休閑農莊。
陳勇書記考察南通興達貝妮夢家紡店
海門幫扶項目陜西璽糧綠色農業有限公司辦公區
一人援陜忙“全家”。張松坦言,無論就組織還是個人而言,承擔這種特殊工作,最好能在短期見效,這就對具體負責人提出了較高要求。他認為多一點在自己身上“打主意”是勇擔當、敢作為的表現,也顯得更靠譜。赴勉縣最初時,他們也曾迷茫,但責任和使命讓他們馬上理清頭緒,找到了“如何做”的答案。
將扶貧對象脫貧結果全數張榜公布
要說精準扶貧,在勉縣,海門對口幫扶真正做到了。
記者幾乎在所有海門幫扶項目現場的醒目處看到張貼出來的扶貧對象脫貧結果公示,上面詳細標注著扶貧對象,脫貧標準、方法、時間及聯系他們的電話等。
張松告訴記者,這份公示,上邊的數字、脫貧戶不可能假,你可根據榜上提供的電話去核實。有此公示,可迫使他們的工作滲不得“一滴水”。
當然,能讓當地貧困戶快速脫貧,且不再返貧,最好辦法就是有好項目支撐,讓其每月有正常、固定收入。因此,他們在對口幫扶項目時,倡導也規定企業主盡量多吸收貧困家庭勞力。聯絡組還針對當地實際,與勉縣縣委縣政府一起研究出臺了一攬子切實有效的扶貧工作政策、方案。如貧困家庭可用土地等參股項目,分享紅利;貧困農民可進行“個人專長申報”,供新辦企業“幫扶性”選用。在璽糧農業有限公司,記者了解到這里招錄的貧困員工一般每月工資1800元以上,僅此加項就讓一些困難戶超過脫貧線。
陳勇書記慰問勉縣貧困戶
扶持當地人從事種養殖業,并以此為依托,幫助貧困家庭增收,這是聯絡組的又一工作舉措。地處偏遠山區定軍山鎮吳家灣村的全縣最大的百頭養牛場,是去年我市資助百萬援陜資金新建的?,F在該村已以此成立合作社,不少貧困戶以物參股,多個貧困戶勞力進場工作。
張松在幫扶項目定軍山鎮吳家灣村百頭養牛場了解情況
合作社負責人、今年63歲的村支書楊明忠介紹,他們村貧困戶依靠這個養殖場每年每家有1200元固定分紅,在這里工作的還有工資收入,這讓村里的貧困戶有了基本生活保障。據介紹,在勉縣還有近30個類似項目已上馬讓農民受益或在做前期實際工作。
使援陜“海門項目”成為永遠的勉縣企業
就在記者赴勉采訪之際,勉縣人社局牽頭舉辦了一場海勉兩地企業聯誼會,雙方共有13家企業參加,其中海門援勉企業8家。張松主持會議,內容是雙方企業負責人交流,著重聽取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有的由聯絡組及當地有關部門領導現場解難答疑。張松提出,海門企業要努力融入成為“當地人”,增強自我生存能力,盡快達產見效。
其實,在海門援勉工作的450多天時間里,如何增強“來勉企業”自我發展力,成為聯絡組考慮最多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扶貧成果能不能持久、海門熱心企業和人士基本利益能不能得到保障以及能不能給接下來的“援勉企業”帶來正能量。張松一直提醒自己,對他來說兩年時間也許就完成了掛職使命,可海門人在此“一擲萬金”的項目卻不可能“輕易離開”。他們必須對招來的項目負責,不能有半點忽悠,不然遭“罵名”的不僅僅是他們個人。
于是他們在項目選擇和推進上堅持三個前提:適合當地經濟、政策環境;在勉縣有發展前景;能使群眾,特別是貧困家庭受益。
外地企業“嫁入勉縣”,首先要贏得當地群眾理解支持,這步走不好,即使“急著來了”后面也容易出問題。為此,當有項目意向時,聯絡組會提前和當地群眾溝通,尤其在用地、“三通”、利益共享等方面。去年11月,中奧農業選中一塊地,準備投資小龍蝦養殖項目。事前,張松來到所在村,和黨支部書記商量,村支書提了幾個問題,如項目特點是什么,是否適合村里的實際情況等。早有準備的張松一一作答,村支書聽后說,“怪不得大家都說張縣長是用魂用心做事的人,這個項目我們支持了?!睆埶商岬?,海門有家企業的高科技項目愿意放在勉縣,可因為和當地一企業的“既得利益”沖突,雖該項目對援勉工作成果有一定影響,可他們還是選擇放棄。
張松還談到一件或讓很多海門人感興趣、被他認為有一定產業對口幫扶價值的事。勉縣山羊和海門山羊就其形態和“肉質”都十分相似,生長環境和養殖方法也大致相同。他認為兩“羊”多少年前可能“同宗同祖”。時下聯絡組已著手請專業機構對其進行基因檢測。張松介紹,三廠鎮已就此和對口幫扶的定軍山鎮達成項目意向。這件事做成了,既能加快發展勉縣農副產業,又可解決“海門山羊”供應不足的問題。
在勉縣采訪,記者感受到的是海勉全方位對口協作的繁忙景象,當天正遇常樂鎮有關領導為對口協作鎮送來資金和項目意向。而在此前此后,我市6個鎮以及組織部、團市委、教育局、司法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紅十字會等部門的領導或相關專業人士紛至沓來。剛剛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蘇陜扶貧協作先進個人”的張松說:身在勉縣的這些日子,他時刻感受到來自家鄉巨大力量的推動。他們會牢記使命,不會辜負市委、市政府領導和海門人民的信任和希望,也不會辜負勉縣黨政領導干部群眾的熱切期待。他說,陳勇書記已說了,海勉對口協作進入決戰期,對口協作的目標定位要更加準確,路徑要進一步精細,工作力度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實效要進一步提高。雖然掛職有期,但他們一定將海門人特有的精神和形象展現到工作的每個細節,即使到離開的那一天,也不會有絲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