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情商
己亥金秋,農民豐收季節,南通師范??茖W校1976級(2)班同學相聚海門,共慶畢業四十華誕。
南通師專的前身是揚州師范學院南通分院(借用如皋師范學校校舍教學,后更名為南通師范??茖W校,1979年底遷入南通三里墩,再并入南通大學)。我們是揚州師院南通分院的首屆學員,只有中文系一個系。360網站上有一幅主席臺照片和1976級學員名單,反映了建校史實。會標是揚州師范學院南通分院建校典禮,主席臺正中央掛著毛澤東主席和華國鋒的畫像,兩側各五面旗幟,主席臺上坐著學院領導和老師,畫面的下方是1976級學員名單。該照片由南通大學文學院2011年10月26日發布。美中不足的是,根據我對1976級(2)班同學的核對,有的同學名字錄入有誤,我們班上還漏掉了黃志沖同學。
見證者睹畫思人、思情、思景,會場是我們的食堂,平日的會議、演出等均在此進行,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心中激情噴涌而出。我們是工農兵學員,站在了歷史的交匯點,之后就恢復高考,結束推薦、政審、考試、體檢的招生格局,進入以分數論英雄的時代。
情智涌動帶來了歡聚的時刻,四十年,從青春進入老齡行列,真可謂彈指一揮間。我們的輔導員馬虹老師應邀欣然聚會,共敘師生之情。她意味深長的講話,一下子把我們引入了對青蔥歲月的回憶;話鋒一轉描述了她在南通市外事辦公室工作期間把海門企業家送出國門創業的生動畫面;談笑間又袒露出她祖籍是原海門縣海洪公社的秘密;勾畫中還傳遞出有些同學講某班同學智商高,某班同學情商高的信息。馬老師一席講話,談笑風生,師長的智慧,同齡人的情懷,融洽生輝,是一堂生動的課,也是心靈的表白。師生情,難忘懷。
時任海門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江永軍欣聞南通師專1976級(2)班同學在海相聚,作為1986級的校友,撥冗出席,共享歡樂。他帶來了海門宣傳片,通過精彩的鏡頭展示海門經濟社會發展的絢麗畫面,推介海門;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聚焦校友之情,博得陣陣熱烈掌聲。近一個小時的相會,雙重身份彰顯得體,是智亦情。
作為東道主,趙寶林同學身體剛康復,興致盎然參加活動,面敘友情。在外地休養的方新同學通過微信發來賀辭,共賀畢業四十華誕。蔡建新、張培連、何美芳等同學精心安排參觀線路,盛情接待。同學們在參觀江海博物館、海門畫院、張謇紀念館、中國海門農民豐收節暨稻田大集市、沿江漁村、家紡城等景點后,十分欣賞海門同學打出的文化品牌。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張松、沈光輝和常樂鎮黨委領導對活動給予鼎力支持。在中國海門農民豐收節暨稻田大集市現場的市農村農業局萬旭東副局長和工作人員盛邀我們品嘗海門特色農副產品,一享口福。
參觀中,同學們漸漸地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邊走邊聊,評說景點,議論各自的話題,滔滔不絕。我當然與黃志沖聊得最多,大學里是同桌,畢業后,他在南通市委辦公室工作期間,我們曾有過會晤,結婚時,我倆都親臨賀喜,之后亦有電話聯系,轉眼間三十年未見面了。此次相聚,親如兄弟,我們坐車同排、吃飯同桌,交流工作,談論寫作,敘述友情。黃志沖將新作給我看,近期有新書出版,屆時贈我欣賞。他為人厚道大方,是才子,文章寫得好,字寫得漂亮,在大學里專心讀書寫作,發表過多篇文章。我們與方新三人合作的處女作《深刻的教育巨大的鼓舞——學習葉副主席七律<重讀論持久戰>》由他執筆,經由徐應佩教授修改后發表在??督虒W與研究》1977年第3期。此文,由南通大學文學院發至360網站傳播。之后我們合作或單獨均有文章在刊物上發表。說實話,剛進大學時,我雖然喜歡寫作,但概念上是朦朧的,未真正入門,在黃志沖同學和徐應佩教授不吝賜教鼓勵下,漸漸地摸到了一點“門檻”,在這方面,我一直對他倆是感恩不盡的。
海門人的熱情好客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學們送來的是智慧,帶回的是情誼。
短暫三天的相聚,張季和、葛萍夫婦精心籌劃,創造良機,和風拂面。同學間有說不完的情智,道不盡的人生感悟。時間奔騰而逝,情誼揮之不去,流連待來年。
曾經是歷史交匯點上的我們,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的艱苦磨煉,體驗過市場經濟大潮的涌動,在黨和政府的教育培養下,我們淡定從容,本色永葆,腳踏實地,勤業敬業,綻放智慧,不斷向美好生活邁進,十分榮耀和自豪。
人生旅途中,有許多機緣巧合才能把人的智商、情商、財商等發揮到最大最佳程度。否則,即使智商超人、情商浪漫、財商奪眼……無法盡情地去收獲。當步入老齡行列后,回首往事,展示的是做了幾件有益于自己和社會的事,遠眺前程,今后還需干哪些益事、趣事,作為相聚時的談資。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曾將詩句結風流》(載2017年11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不動聲色》一文,作家馬斗全為四川達州舉辦的中鎮詩社成立15周年暨各地詩人詠達州采風活動而作。迅即找出拜讀,悟其文思,欣賞馬斗全及其詩友們的佳句,筆者借馬斗全詩句、韻律,作順口溜,為本文增添一色:四十年前似夢游,曾將如皋結風流。預留友情譽如城,喜見吾儕聚東洲。如許海門秋風爽,一番趣事助興酒。青山依舊人將老,笑對蘆花任白頭。
我用白話文真實地記錄下南通師專1976級(2)班同學在海聚會的幾個片段,收入我的“檔案”,作為回憶、補白的底稿,也視作人生長河中的精彩浪花,自我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