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公園聽月灣
在海門金色維也納小區之西,有一個聽月灣公園,面積雖不大,但鬧中取靜。徜徉其中你可以在飛跨公園的海門第一斜橋——圩角河斜橋下面避陽觀月、嬉水蕩漾;你可以在水邊的樓臺亭閣垂釣取樂、談天說地;你可以在園內的棧道上悠閑散步、跑步健身……公園小而精致,設計獨具匠心,但這僅僅是公園的功能之一。它還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公園,展示著古海門的隱逸文化及今日海門人的生活習性,當你置身于公園內,心情是如此松弛,思緒是如此平靜,你可以釋懷放歌、吟詩作畫,保持愉悅的心情……
“聽月灣”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它是2008年建園時征名而得來。月亮,是視覺看到的,不是聽覺能聽到的,但怎么有“聽月”之說呢?應征者的理由是:古海門“二十景”(師山閑眺、徐堤虹偃、蘭若勝鐘、龍津漁火、石亭古井、村宇溪田、東溟浴日、江潮聽月、深柳書聲、茅廬夜織、曲水蘆咸、南渡歸帆、元宵燈海、春郊桃李、麥秋犁雨、秧溝戽水、吉貝連云、板橋霜跡、菜畦凍雪、平沙雁陣)中有一景名為“江潮聽月”,把“江潮”擬人化為可以“聽月”,這是古代海門人對邏輯思維的突破,對規范語義的深化,對詩歌語言的超常應用和發揮。
聽月灣公園的東邊是圩角河,南邊是圩角河的一段支河,兩河交界的拐彎處,水域寬闊,似一彎如弓的弦月。支河里有一個小島,島上長著幾棵樹,其中一棵比較高大,它猶如月亮中的桂花樹。晚上,天上的月亮倒映在河中,聽著遠處的水拍聲,看著樹枝的微微搖動,你一定以為“吳剛真的在伐桂”。讓我們品讀一下《江潮聽月》這首古詩,再慢慢品味聽月灣的詩意。
“江心倒映一輪明,靜聽潮來月有聲;豈為蛟龍乘夜舞,猶疑鳥鵲失群驚;珠宮浪激驚天奏,鐵笛秋拈旅客情;竊藥姮娥未應悔,升沉胡作不平鳴?!?/p>
在靜靜的夜晚,當你站在城區的江水邊(清咸豐年間海門尚是一個個沙洲,處處有水域和海泓),看著一輪明月倒映在水里,聽著浪濤的撲打聲,你以為這個聲音是從月亮里發出來的,這聲音一會兒好似蛟龍在大海里翻舞,一會兒又好似失群的鳥鵲在驚叫;隨著風浪的時大時小,聲音也時高時低,一會兒又好似浪激月宮發出驚天動地的聲音,一會兒又好似旅客思念古鄉吹奏出的深秋的笛聲……因為竊藥而被貶到月宮里的嫦娥一點兒也不感到寂寞和后悔,因為有澎湃的江潮浪濤聲始終陪伴著她……
這首詩不僅想象力豐富,而且視角獨特,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用超脫人們思維常規的手法來描述一種現象,塑造一個美景,具有詩人特有的創造力。
該詩的作者楊蓉初,海門人,生于清道光年間,少年時因其父在浙江金華為官而隨父寓居浙江。楊蓉初曾任處州(今浙江麗水)知府。此詩寫于咸豐十年(1868),是在楊蓉初任知府前派回海門辦理軍務時所作。針對海門的二十景,楊蓉初寫了二十首詩,并裝訂成冊定名為《海門二十景書冊》。集成詩冊的目的,楊蓉初在“自序”里說得很清楚:“經由故里,就昔所聞,參與臆見……,他日宦游周歷,使故鄉山水長在目前,則展卷臥游,可當還鄉之夢矣?!?/p>
今天海門的二十景大多已不存在,“江潮聽月”也無處可尋。但老天有眼,又給我們送來了一個“聽月灣”,它既是當年“江潮聽月”的翻版,又遠勝于當年的“江潮聽月”。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這幾年來海門創造的美景,遠勝于海門古代的二十景。當年的美景有些如今仍可以找到痕跡,但已今非昔比,變了大樣?!皫熒介e眺”使美麗海門盡收眼底;“龍津漁火”令全城都是燈的海洋;“元宵燈?!弊屝腋3錆M在每個人的臉龐上……而聽月灣的浪擊聲則給人們增加了詩意的享受,又多了一個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當你站在“聽月灣”綠樹成蔭的河灣邊賞月的時候,當你坐在柳亭下沐浴著月光的時候,當你對著寬闊的河面出神凝望的時候,當你聽著時而輕、時而重的風浪聲的時候……你一定會聯想到天上的月宮,你一定會情不自禁的吟上一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