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當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從教育崗位上退休后,有人勸我去當英語代課教師,每月工資3000多元。我考慮再三,還是去了海門四甲鎮關工委。不少人說我是“傻子”,我笑著對他們說:“人各有志,人家發大財,我培養人才;人家‘下?!錾?,我下村教育下一代?!?/p>
四甲鎮原是通東貧困地區,有70%的農民外出務工,出現了不少空巢家庭,他們把孩子放在家里,成為留守兒童。每到假期,一些留守兒童成了一匹匹脫韁野馬,在村里東奔西跑……見此,我心不安,向鎮黨委提出創辦留守兒童教育館的建議,得到了支持。由此,我創辦了全省第一家留守兒童教育館,我既是館長又是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
留守兒童教育館館址設在四甲鎮二橋社區,每逢雙休日和節假日,我組織50多個留守兒童和青少年學習法律知識。留守兒童小李曾偷盜別人東西,我與他促膝談心,講法律法規,指出他行為的危害性,他在我的教育下,積極參加做好事活動,后來成為學雷鋒積極分子,我們成了“忘年交”,他見到我親切地叫“黃爺爺”。
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尤為重要。我創辦了全國首家道德銀行,組織他們開展“雛鷹助老”“情暖夕陽”道德實踐活動。孩子們做了好事向道德銀行儲蓄,即在“道德儲蓄卡”上記上一件一件好事、善事,年終進行評比,好事、善事做得最多者評為“道德模范”?!暗赖裸y行”2015年榮獲江蘇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創新案例一等獎,被中宣部推薦為全國踐行核心價值觀百家經驗。
留守兒童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親情缺乏,我為彌補孩子親情,每年“六一”兒童節組織留守兒童集體過生日。我買了禮物、水果等贈送給他們,讓孩子有家的感覺,感到親情的溫暖。從此孩子們把我當作親爺爺,有話對我講,有難事跟我說,我為他們排憂解難。
勞動實踐是留守兒童的必修課。為把勞動課落實在行動中,我在留守兒童教育館附近的農村建立了勞動基地,組織留守兒童在基地勞動,在菜田鋤草、除蟲、挖花生、種青菜等,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
余熱獻給下一代,我樂為留守兒童當好代理家長,讓家長安心在外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