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海門
本報訊(記者錢麗君通訊員蔡銀燕)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區民政局筑牢兜底保障網,34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海門成為新市民,讓城市邊緣人群“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記者昨日從區救助管理站了解到,就在本月初,34名流浪乞討人員拿到了他們新的身份證。
2014年,海福玉在路邊乞討時被區救助站工作人員發現,因存在智力缺陷,無法進行溝通,于是救助站工作人員先將海福玉安置在救助站。期間,救助站通過人像識別、上尋親網等多種措施幫海福玉尋親,都無法找到相關的信息,因此海福玉就滯留在了海門。去年,區民政局為海福玉申請落戶海門,近日,海福玉拿到了她的身份證。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沈忱說:“落戶首先是對她身份的一個認定,以往作為一個流浪乞討人員,再加上智力缺陷,身份信息無從知曉,那她就是一個黑戶,在我們這邊生活是沒有身份的?,F在安置了以后,她就相當于是一個新海門人,會享受到我們海門城市三無人員供養標準,目前標準是1945元一個月,會全部用到她身上,用于她的衣食住行。還有一個比較大的直觀變化,就是在醫療這一塊,因為有了身份證以后,就可以參加居民醫保,后續去醫院治療就可以報銷一部分,落戶以后生活各方面都有保障?!?/p>
據了解,2017年11月我區投入1000萬元新建高標準救助管理站,設有50張成年人床位和30張未成年人床位。落戶安置的流浪乞討人員都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智力殘疾或精神疾病,在這里可以接受救助管理站專業的照料服務。去年開始,區民政局為多方尋親未果、長期滯留在救助管理站的流浪乞討人員申請落戶區社會福利院集體戶口,由區社會福利院安排專人對落戶人員身份證件進行統一管理,已辦理戶籍的安置人員一旦查找到其原有的戶籍身份,及時申請注銷其安置戶籍并由救助管理站負責協調接領或送返工作。目前,共有34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海門。
據介紹,下一步,區救助管理站在做好基礎的社會保障外,還將拓展和創新尋親渠道,通過人臉識別技術、DNA比對、救助尋親網、尋親熱線、尋求公安部門協助等方式,盡最大努力鋪就救助人員的尋親回鄉之路,讓救助對象在海門生活有保障,最終也有可能讓他們回歸原來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