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疫情賽跑的“逆行者”
本報記者張建平
通訊員楊雪燕陸錫兵
在本月初舉行的南通市“八一”雙擁晚會上,在海門人民醫院工作的退役軍人施健獲評南通市十大“退役軍人抗疫先鋒”。而在“八一”前夕,他已獲評海門區“優秀退役軍人”。
榮譽來之不易,施健倍感珍惜。他說,哪里有危險,退役軍人就沖向哪里;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退役軍人的身影。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時,急需一名120救護車駕駛員運送疑似或確診病人,海門急救中心海門人民醫院分站的退役軍人施健第一個報名。臘月二十九的晚上,寒風刺骨,施健告別妻兒,與感染科的醫護人員一起入駐隔離區。妻子含淚為他整理衣物,年幼的女兒淚水漣漣地對他說:“爸爸,你一定要平安回來!”放下心中萬般不舍,施健行色匆匆趕往“戰場”。
施健于2000年進入武警部隊服役,退伍后在海門人民醫院工作。多年來,他始終以一個黨員和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圓滿完成各項任務。此次“臨危受命”,施健抱著必勝的信心。轉運確診病人、接送疑似患者和武漢回海的發熱病人,還要接送與患者有接觸史的人……施健和急救中心海門人民醫院分站負責人陸占華醫師24小時值班,穿著隔離服疾馳在醫院、隔離區和海門各個區鎮之間。盡管每天需要奔波十幾次,但他毫無怨言。作為海門城區唯一的“戰車”,施健和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每天都要和疑似或確診患者親密接觸,有時候還“零距離”接觸、搬運患者,被感染風險極大,但施健說:“我是黨員,又是一名老兵,我當然要沖上去!”
在抗疫最艱難的那段日子里,施健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救護車里待著,累了就趁空閑時打個盹,每天零零碎碎的睡眠時間加起來也不過三四個小時,尤其是年初六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施健總是要忙碌到次日凌晨4點左右,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隔離區。
施健的父母已近70歲,其母中風多年,半身癱瘓。聽說兒子要上“戰場”,一開始,父母有點不舍得。施健就耐心解釋,終于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不過,施健心里充滿了內疚,覺得對不住年邁的父母,無法在萬家團圓的時候盡孝。好在老人們都十分理解他,不給他打一個電話,只給他發些信息詢問,等他空閑時回復,就怕影響他的工作。父親給他發來微信消息:兒子,祝你在抗擊疫情中工作順利、身體健康,讓黨旗在你心中高高飄揚!施健看后,眼圈瞬間紅了??伤櫜簧洗丝痰恼媲榱髀?,抹了抹眼淚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施健獲表彰的喜訊傳來,同事們都說“抗疫先鋒”、優秀退役軍人的稱號,他當之無愧。